學長榜樣69 | 何建平:幸運地抓住每一個機會
來源: 發布時間:2023-01-28 瀏覽次數:次自1933年以來,溫州大學
高舉“光大國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幟
立足浙南大地
培養了25萬余高素質人才
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溫州大學校友辦推出
“學長榜樣”系列訪談欄目
聚焦校友一往無前、不負韶華
的拼搏歲月
探尋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歷程
展現溫大人迎接挑戰、奉獻青春
的榜樣故事
希望激勵更多的溫大人
努力拼搏、奮發成才
傳承發揚“求學問是、敢為人先”
的校訓精神
校友簡介
何建平,福建龍巖人。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中組部青年特聘專家。2009年在溫州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2013年在浙江大學獲博士學位,后在維多利亞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職上海交通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控制學習融合的安全協同,多機器人移動智能系統,分布式推理學習和非凸優化等。先后在知名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100余篇。獲2015年中國自動化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IEEE WCSP'17最佳論文獎、IEEE PESGM'17最佳會議論文獎、IEEE VTC20-FALL最佳會議論文提名獎和IEEE ICCA'17最佳學生論文提名獎等榮譽。現為控制旗艦期刊IEEE TCNS的副編委。指導/協助指導多名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獲得名校全獎博士/博士后offer(牛津大學Oxford、蘇黎世ETH、賓夕法尼亞UPenn、UCSB等),部分畢業學生已在交大、浙大等國內知名高校任教職。
“看來我有任務啊,你別緊張,我聽從領導安排!”采訪過程中,“熱情+幽默”的何建平儼然像個大哥哥,讓人倍感親切。他事業家庭雙豐收,卻自謙道:“我只是一路走來比較幸運,把握住了機會。”那么,他幸運地抓住了哪些機會?
高考失利敲響警鐘
何建平1982年出生于福建龍巖的一個小鄉村,自幼展現出對數字的敏感,數理化成績特別好,經常被老師喊去參加省市級的數學競賽,偶爾也能拿個獎項回來。
“不過咱畢竟山溝溝里出來的,肯定干不過縣城里人家老師專門培訓的嘛。”何建平打趣道。不過回想起當年的求學之路,他還是會有些慚愧。他曾以年級第一的成績進入高中,如果能夠踏踏實實認真苦讀三年,他相信一定能考上個好大學,可惜彼時“吊兒郎當”的他沒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平時作業經常不交;到了高考時,即便能在一小時答完數學(該科目取得了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但其它科目太拖后腿,最后分數只能勉強上二本。“我們那時候高考可以填六個志愿,我是被最后一個志愿錄走的,差點沒學上。”
高考失利給何建平敲響了警鐘,讓他醒悟要認真對待學業。在他的本科母校河南工業大學時,他就早早下定決心考研,目標是浙江大學數學系。“我是咱們村第三個大學生,第一位考上了浙江大學,我就想著無論如何我也要去浙大,也算是想跟緊榜樣吧。”得益于中學時期扎實的數理化基礎和自小對數學的興趣,何建平在數學專業上的成績遠超旁人,為了更上一層樓,他在課前把專業課都自學一遍。“不管老師講得怎么樣,你自己單獨梳理一遍是很重要的。”這是他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對日后攻讀碩士、博士學業都起到關鍵作用。
時至今日,他仍很感激那段本科時光,那時的他真切明白了學習的意義,也很幸運地能沉浸在一個好的學習氛圍中。當時,何建平所在的數學專業是新設立的專業,老師們特別重視,平日里抓得很緊,班里的學習氛圍格外濃郁,班上三分之一的人都選擇考研。2005年底,何建平參加了研究生入學考試,朝著期望目標發起了第一次沖擊。
▲在東南大學參加學術會議
與溫大結下良緣
2006年考研放榜日,努力備考的何建平還是名落孫山,只因英語差1分沒過線,他與浙江大學失之交臂。最后,他選擇調劑去了同省的溫州大學數理學院,與溫大結下良緣。
“我是復試時第一次來溫大,咱農村娃比較土,一下子被驚艷到了,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學校好漂亮!校門好大!學校有好多圖書館,印象最深的在小島上居然還有個,特別漂亮。復試時候一看老師有不少名校的,就這了!”談起第一天來溫大的感受,他仍然充滿了喜悅之情。
“也是蠻幸運的,溫大的老師和同學都特別好。我其實是比較粗線條的一個人,大大咧咧的,但是大家跟我關系特別好,小日子也很滋潤——我們經常在寢室做飯,還經常爬山,哥幾個騎著小三輪到處轉,去山后面吃楊梅。最開心的是每個月還有500塊錢補助,那個年代可不少了,每次發了錢大家就去附近下館子,有道水煮魚的味道我現在都忘不掉。”
回憶起在溫大的日子,尤其是談到自己的恩師,何建平打開了話匣子。“我當時跟高利新老師,他人好,交流起來很順暢,而且我也跟著進了一個比較nice的組,里面的師兄弟姐妹感情都很棒,每年還有傳統的謝師宴,整個師門歸屬感很強。高利新老師自己是浙大博士,他真的是很認真地去做研究,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做科研的興致。高老師是第一個鼓勵并支持我考博的,最后能去浙大讀博也離不開他的幫助。”
在溫大讀研的最后一段日子,何建平選擇了考博,自始至終沒有忘記自己“上浙大”的夢想。在備考那幾個月,他真正做到了“自律”——每天早晨七點起床,直接去圖書館啃書,中午在學校食堂隨便墊點東西就開始下午場的學習,一直到晚上五點,風雨無阻,雷打不動。考博是在3月,何建平清楚記得大年初三他就回學校備考。在談到怎么做到勞逸結合時,何建平笑稱自己也曾有過“職業夢”。“每個人都有青春嘛,都是男生,我當時也想過當電競選手呢,可惜實力不夠。不過我也怕玩游戲上癮,會控制好自己只有晚上玩一會兒。考博那幾個月每天泡完圖書館我就回宿舍打打CS或者War3,真的蠻解壓的,每次看到游戲里自己被對方那么虐就覺得現實里的壓力也就那樣了。”
▲在中南大學參加學術會議
來到日思夜想的浙大
天道酬勤,2009年何建平成功考上浙江大學博士。
“在溫大時期,我的成績是特別拔尖的,尤其是數學。”當時教泛函分析的趙煥光老師喜歡讓學生上講臺去講課,他對何建平稱贊有加,課上常說“難的由建平來上,不懂的問建平,建平上課有自己的特色”,以至于到了期末考試,趙老師開玩笑說哪怕建平不來考試,他也給95分。
“從小到大,數學都是我最自豪的學科。可是來了浙大,突然發現身邊的人都是高考140+的天才,自己的數學水平也就那樣。”真正來到日思夜想的浙大,與名校學生走到一塊,何建平發現引以為傲的數學并不能拉開什么差距,而英語和計算機讓他徹底迷失,“人和人差距太大了”!
還好,和優秀同學們的差距所帶來的心理落差并沒有擊垮何建平,甚至還“幫”了小忙。“不會就學嘛!他們都是牛人,有點傲嬌互相不服氣,反而對于我這個吊車尾,大家都愿意教,也是得了便宜,哈哈哈哈哈。”正是不斷主動熱情地向身邊優秀同學交流學習,何建平慢慢跟上了“天才”們的步伐,同時依靠開朗真誠的性格慢慢成了課題組師兄弟們的知心大哥。
博士畢業前夕,何建平面臨找工作還是繼續深造的抉擇。班上的同學大多找到了心儀的崗位去高校任教,而他卻因為研究論文投稿過程比較長,成果不足未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因為我本科、碩士、博士,加起來11年了,年齡也比較大了,挺焦慮的。”
幸運的是,他的博士導師覺得他雖然成果出來比較慢,但是總體成果還是值得認可的,于是推薦他到新加坡交換學習兩個月作為畢業旅行。正是這次新加坡交換學習的機會,讓何建平認識了海外的學界大佬,開闊了眼界。最后,在導師推薦下,他選擇了繼續深造,并最終抓住機會去維多利亞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說起自己出國科研的經歷,何建平感慨真的是幸運,碰到特別好的老師,也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學術能力。不過后來何建平覺得國外的環境相比國內太安靜了,他這么“愛熱鬧”的性格呆不住,就回國了。
一番波折后,他最后來到上海交通大學,任職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生活照
把擅長的點做到極致
一路求學,去過各式各樣的學校,與各式各樣的人做過同學,何建平感嘆普通學生和優秀學生最大的差距就在“習慣”上。
“以我在交大執教的經驗來看,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一開始其實不大的。但是這些優秀學生的習慣,也就是時間管理得特別好,他們很知道什么時間該鍛煉了,什么時間該學習了,而且也特別卷,交大的圖書館每天都是要搶座位的。慢慢的,差距就出現了。”在這里,何建平說了一個他課題組優秀學生提出的一個時間分配的“28定律”——優秀的學生很注重效率,比如說你一門課,花20%的時間可以快速考到80分,這是比較容易的;然后后面20分你是需要80%的時間去提高才能達到的,性價比就不高;那么他們就會權衡,大部分的課我花一點時間達到80分就行,在自己感興趣,或者說跟自己專業直接相關的那些專業上,他們會下功夫,保證自己大部分學科都均衡發展了,又不會沒有專長。
“我們這種普通學校出來的學生一定要把自己擅長的點做好。因為你不可能像清北出來的那些學生一樣,他們小到大各方面能力都很強,基礎也很好,所以他到了好的大學以后還是全面發展。但是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擅長發揮到極致,這樣還是很容易脫穎而出的。”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