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聯松
來源: 發布時間:2009-10-28 瀏覽次數:次?。?917-1999) 浙江瑞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20世紀40年代曾任瑞安師范學校教師。1949年7月,《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刊登了征求國旗圖案的通知。曾聯松反復閱讀,認真思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國旗,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應是偉大祖國的象征、中華兒女的寄托、炎黃子孫的驕傲!他決定投身到這一具有偉大意義的設計工作中去。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季節。曾聯松為設計國旗圖案夜以繼日,揮汗如雨,伏案描摹,似癡如迷。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曾聯松仰望群星閃爍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么!
于是,他決定以五角星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設想:以一顆大星導引于前,幾顆小星環繞于后,象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征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征革命的紅色相協調,象紅霞一片,金光燦燦,色簡而莊嚴,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征。
環繞大星之后的小星,應該是幾顆呢?曾聯松想到我們偉大祖國有著三千多年燦爛文化,還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指出人民在當時包括有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就決定以四顆小星象征廣大人民。
接著,曾聯松又經過反復推敲,苦苦構思,確定五顆金星恰當的位置。他曾設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當中,小星環繞在大星的四周,這樣,視若端莊,但是天地不夠開闊,視覺局促、凝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勾劃,熬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近一個月過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頓覺視野開闊:旗面猶如千里之廣,金星居高臨下,光彩閃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燦爛輝煌。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和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征,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這一特征,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把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個歷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
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象征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