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錢林:瑞安市安陽實驗小學校長
來源: 發布時間:2011-04-18 瀏覽次數:次
小學教育這件大事
——訪我校校友、瑞安市安陽實驗小學校長陳錢林
陳錢林,這個推崇并致力于原創的人,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構建“尊重教育”理論體系,并率先在瑞安市安陽實驗小學開展教育改革。“尊重教育”的大旗,他一扛就是十年,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我們也許無法體會。如今,“尊重教育”在教育界成績斐然,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學校紛紛借鑒學習。我們在欽佩之余,不免想去探尋更多成功背后的故事,于是,沿著時間之河逆流而上,我們走近我們的老校友——陳錢林。
從理科到文學
陳錢林于1984年考入平陽師范學校,那時的中師生畢業后國家包分配并可獲得居民戶口,這在大家眼里無疑是一個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因此,16歲的他聽從父母的意見,報考了平陽師范。他坦言,當時的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并沒有太多的認識和期待。然而,考入平陽師范后不久,他感到自己逐漸被邊緣化。作為一名理科成績優秀的學生,他來到重視文科技能的師范學校后像困于泥潭而無計可施。“當時教師的工資就幾十元,糊口而已”,二十幾年前教師的社會地位還很低,現實的不如愿和對未來的迷茫更加劇了他心中的不甘和委屈。心態的改變源于當時教他語文的姚亦菲老師,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陳錢林前進的道路。“他是一位知識非常淵博的老師,深深影響了我。”遇到他后,陳錢林從一個理科特長生漸漸變為“文學青年”,文筆也在鍛煉中逐步成熟,這為他日后的論文寫作和教育理論思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到現在,陳錢林仍感嘆“我一輩子都將把他當做一本書來讀”。
在姚老師的影響下,陳錢林甚至一度有走文學道路的打算。雖然最后沒有實現,但他一直醉心于寫作,全國各大報刊雜志對這個有獨特思考和扎實寫作功底的小學校長約稿不斷,在 《人民教育》上他更是發表了兩篇專題報道和六篇論文。然而,陳校長有自己的原則,“對我而言,只有思考有所得才下筆,如果讓我硬寫一篇交差真的是寫不出來,文章沒有新意,我絕對不會拿去發表。”正如采訪中他一直強調的:無論什么職業,一定要看得多想得多,并及時寫下來,否則那些思想飄然而過,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真正的智慧來自不斷的思索,來自思想火花的碰撞。我想這也該是陳校長的文章和提出的理論體系可以引發那么多共鳴的原因。
人生如同一場博弈,1/3的人選擇游戲人生,1/3的人固守現狀,剩下的1/3則始終相信夢想,繼續奮斗。陳錢林,就是那剩余的1/3群體中的一員。在那些未來之路無法明了的日子里,他還一直深信知識改變命運。因此,他始終都在學習,從未止步。從平陽師范畢業,他教了一年小學,之后又當了四年的初中語文老師。期間,他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更注重學生人格的發展。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學風采讓他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一哥”,而學生們的成績更是傲人。但他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決定繼續求學獲取本科學歷。二十出頭的陳錢林深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經過努力爭取后他得以赴杭深造,成為瑞安市第一批教育管理專業脫產本科生(僅三人)中的一個。
小學教育中的哲學思維
陳錢林壓根兒也沒想到自己會在小學教育領域有所作為。當初他想,教小學生會有什么大學問;現在他說,小學教育蘊含著大學問。
陳錢林所希望的小學教師應該是 “情商與智慧兼備的”,所期待的小學教學應該是 “有哲學思維的”。早在1995年,喜愛哲學和邏輯學的他就開始構思自己接下來十幾年都為之奮斗的“尊重教育”理論。當時尚在瑞安教育局工作的他希望能回到一線教書育人,于是毅然放棄了教育局的工作,調到當時新建的安陽實驗小學。與小學的結緣給了他一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機會,2001年,剛接手新學校的他就率先實踐 “尊重教育”了。
陳校長如數家珍般地給我們介紹了安陽實驗小學的各種特色制度,讓人耳目一新。回想當初的改革,有太多不同的聲音反對或不屑一顧。長時間的應試教育讓家長尤為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當時還在醞釀中的“尊重教育”根本不買賬。提到這些往事,陳校長只是說:“教育都有滯后性的,時間證明一切。”
在大刀闊斧的改革過程中,陳校長漸漸形成幸福為本、習慣為重、尊重人格、尊重差異四大理念,并圍繞這四大理念提出創新措施體系。“幾乎每所學校都在不斷創新,但以教育思想形成理論框架,并一以貫之形成理念和實踐模式體系的學校并不多,所以我們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機遇和知名度。”每項措施都飽含著智慧與汗水,比如星卡制度。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小紅花嗎?那就是星卡制度的前身。在實踐中陳錢林發現,雖然學校并未統一要求使用 “小紅花”,許多教師卻自覺地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因為它是一種非常好的激勵學生的方法。但當時它的隨意性,主觀性以及不同紅花間的不等價性對評價體系造成了混亂。于是陳錢林在學校開始實踐 “星卡制度”,這個制度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評價標準,而且也讓老師的視角更加貼近班級里的 “后進生”,可謂一舉數得。如今,星卡制度已經在全國推廣,深受老師和學生們的歡迎。
在這個速食主義時代,人們更關注結果和立竿見影的績效,這也是素質教育高喊了那么多年卻一直裹足不前的原因。而陳錢林更像是在做一幅雋永的水墨山水畫。也許在一筆一劃中,我們尋摸不出什么。只有當墨跡一層層暈染開來,我們才能窺得其中妙處。
“尊重教育”在路上
走進安陽實驗小學的校園,隨處可見“尊重教育”的影子。校門口的宣傳欄像一部教育發展史,從尊重人性到尊重教育再到尊重管理,每一個腳印和進步都實實在在地呈現在眼前。著名教育家顧泠沅曾來這里參觀,他對陳校長說:“這里讓我想起馬卡連柯。”這是很高的評價,他把一所中國縣級市的小學和國際著名的教育范例相比。讓有差異的學生得到相同的待遇,讓有不同志愿的老師做想做和擅長做的事,形成文化的自覺,這是陳錢林的愿望。現在的安陽實驗小學正在實踐以生本、生活、生成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涵的課堂“3+1”模式,這是面對課堂的尊重教育,而“生涯教育”是2011年陳校長的新規劃,它包括 “生命、生活、生存”三個方面。“尊重教育”已經走上動態發展、良性循環的道路。
作為國家級 “名師名校長論壇”演講人之一,陳錢林登上了全國的論壇,相比大城市的名師,他是以樸素而真實的演講打動人的。第一次登臺演講是2004年,他參加在西湖博覽會期間舉辦的全國名校長論壇,演講的題目是《學校文化傳承與創新》。陳校長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和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而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內容更讓他一炮打響。現在陳錢林“研、著、講”三管齊下,而三者的結合使他對教育規律把握得更加深入。曾經,他受過舊的評價標準之苦,它把一個好學生變成“差生”,“我想把好的教育理念推廣到更多的地方,讓一部分學生從舊的評價標準中解放出來。”憶往昔,看今朝,陳錢林說他想做個有勇氣有責任的人。
采訪中,我多次產生這樣的念頭,若能成為陳校長的學生,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沒有把學習看做一件很功利的事情,也并不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尺。他希望孩子們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比起成績他更希望孩子們學會做正直的人;他希望孩子們有充分的課余時間,因為“健康也是一種資源”。
陳錢林說,“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也許結局不一定還會如此。”這樣的話從一位知名的校長口中說出更顯真實,人生由必然和偶然組成,誰也無法預料未知的命運會將我們載往何方。當年的他還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師范生,卻愿意創新和嘗試,十幾年的醞釀、試水、綻放,讓我們看到奮斗和進取的力量。也許當一切重新開始,他所經的道路會不同,沿途的風景也會不同,但我相信他終將到達那個叫做成功的彼岸。他說,教育從來沒有小事,小學教育更是如此。陳錢林以教育家的視角看到一個需要哲學思維的小學教育,并且一直在路上。
載于《溫州大學報》2011年3月30日第85期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