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海區牛山實驗學校(甌海區公立藝術學校)教師劉嬋娟
來源: 發布時間:2022-03-30 瀏覽次數:次自1933年以來,溫州大學
高舉“光大國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幟
立足浙南大地,培養了24萬余高素質人才
為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溫州電視臺《溫州教育》欄目組特別策劃
“溫大校友風采”系列專題片《師者傳道錄》
以期展示他們在各自崗位上
勵精圖治默默奉獻的良好風范
本期一起來看
甌海區牛山實驗學校
(甌海區公立藝術學校)
教師劉嬋娟。
大家好,我叫劉嬋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大學生活是坐標定位的開始。2001年,我畢業于溫大的前身溫州師范學院體育系。畢業至今,一直堅守教育教學第一線,先后在甌海區新橋第一小學、泰順縣司前鎮小、甌海區牛山實驗學校(甌海區公立藝術學校)任教。我始終堅信,體育不僅僅是身體的事兒,運動改變大腦,在“樂融于教”“樂融于學”中,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快樂運動,健康成長。
大學,人生坐標的起點
大學校園里我遇到一群可親可敬的老師:有袁建國院長、楊志敏書記、張秀華副院長、李春華老師、劉鳳霞老師等,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袁鎮瀾老師。
他是溫州大學教授、督導,曾擔任過三屆溫州市武協主席。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在他手里,曾培養出世界武術錦標賽、亞運會、全運會冠軍18人。
記得在讀大學時,除了平時學練基本的武術動作外,每個周末,我和鄭招敏、黃邦站兩位師兄一起騎著單車去溫州市人民廣場跟著袁老師學習金水門武道。這是一種新型的武術體系,以實戰為靈魂,套路為文化,兩者相輔相成,視為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袁老師一招一式都教得很耐心,他說:“武術是教育,既求實,又要簡單,它的精髓在于內外兼修在于自律自省。”他時常告訴我們要多看書,尤其要汲取傳統文化,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工作之后,每當我抉擇不定時,都會與袁老師商量,他的這種自強不息的武道精神,于我而言,影響是深遠的。而這種堅持,會隨著不斷的延續,成為一種刻骨的信念,最后深入至靈魂,成為一種執著。
學校,人生坐標的支點
2001年,我進入新橋一小工作,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因為這里有一群積極向上,教學精湛又團結協作的同事們,謝進柳校長更是給我無窮的力量與信心。
我所在的體育教研組和諧敬業,不管多忙,從常態課、公開課、聽評課,到各種賽事的報名與參賽,辦公室、操場到處都有我們討論的身影。王新華、朱小波、潘若茅等老師各抒己見,尤其是現在已退休的林榮溫老師,他總是毫不保留地提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我們的目標變得更清晰,流程更明朗,我也從甌海區,到溫州市,再到浙江省,一路過關斬將,均獲得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同時有幸獲得全國體育優秀課評比一等獎。
我很贊同一句話,興趣是成功的動力。我的一名2009屆學生林冉,一位非常可愛清秀的小女孩討厭長跑卻喜歡打籃球,每每一跑步就跟我玩捉迷藏游戲,一打籃球就變成一位機智的小勇士。2020年,她以籃球特長考上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在我心里,我一切的成績都源于體育組,源于默默付出的同事們,源于恩師的指引和鼓勵,更源于那群熱愛體育的孩子們。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使得我在飛翔的過程中非但不孤獨,而且品味到了奮斗的甜美。
記得在2008年,我赴泰順縣司前鎮小學支教。到了才知道,什么是農村教師該面對的。其一,辦公室在樓梯底下,長4米、寬2米、高1.52米,我和兩位體育老師,只能“鞠躬”進去。其二,同時全校852位孩子的器材只有一張破墊子和兩個變形的籃球。我一方面帶領體育組老師動手自制體育器材,通過近一個月的努力,制作出了近10多種獨具鄉村特色的器材,如易拉罐放入綠豆當作響鈴,竹筒制作踩高蹺,尼龍繩編織花球等;另一方面發動朋友、同事為司小捐贈了一批3萬多元的體育器材,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學生的體育生活,也有效地激起了孩子們的運動興趣。有位學生曾情不自禁地對我說:“劉老師,原來體育課是這么好玩的啊,我好喜歡哦!”我會心一笑。
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自己就是司前鎮小的一員,要在責任與熱愛的基礎上,再加上100%的執著,做好每一件事情。一個從無到有的學校體育設施,學生家里的雨傘、小凳子、竹竿都成了大課間的主要器材,從設計到落地,整整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全體教師齊心協力。2008年12月1日,溫州市督導評估驗收的同志們現場察看了司小的大課間活動,贊不絕口。泰順縣司前鎮小也是泰順首批通過溫州市示范性學校創建的單位。
一年里,與山里孩子相處的日日夜夜,化成了濃濃的親情。第二年6月3日,我來到教室里給孩子們上最后一堂課。教室里鴉雀無聲,時間仿佛停止了,那一雙雙純真的眼睛全部聚焦在我的臉上,不一會兒孩子們不舍的情緒一下子爆發了。
全班同學都悄悄地哭了,他們哭得是那么傷心!此時陳昌紅同學邊哭邊舉起雙手問:“劉老師,我可不可以跟你說句悄悄話?”我慢慢的走到她身旁,她貼近我的耳朵,用她那顫抖的聲音說:“劉老師,你雖不是我的媽媽,但你就像我的媽媽那樣好,您能不能唱一次《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給我聽!”那時那刻,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了。師生惜別之情,本以為只有在電視中才能見到,而這一番感人的場面卻是如此真實地發生在自己身上。
支教回來后,我依然投身于鄉村學校的事業之中,帶領工作室積極主動參加縣、市“關愛鄉村兒童”的活動,以求更好地發揮示范作用。
2015年,我調到甌海區牛山實驗學校,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帶領我的團隊設計以“樂賽卡”為載體,涉及不同形式、內容和方法的游戲,構建小學體育“樂動”課堂教學。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校體育組被評為溫州市“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項目優秀試點項目,這也是溫州市中小學體育學科中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優秀試點項目。
未來,人生坐標的焦點
對于年輕老師,我毫無保留地將教學經驗傳授給他們,以溫州市、甌海區兩級名師工作室為載體,使工作室成為“研究的平臺、成長的階梯、輻射的中心、師生的益友。”學員來源廣泛,有來自鹿城、甌海、平陽、蒼南等本市成員,也有衢州、廈門等異地老師,還包括到新橋一小掛職的青海市金楓路小學蔡老師,我也把他吸收到工作室參加活動。每當遇到難事或棘手的事情,我會提醒他們冷靜再冷靜。其他老師們在教學中遇到困難了,我會和學員們一起想對策,并詳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我對教育的理解,不囿于學科,也不囿于知識,而在于人,在于人的全面發展。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藝術特色學校,我在想,如何結合學校“以藝啟慧”的辦學理念,定好坐標,讓人、文化、教育的關注點、研究點在坐標上重合,讓學生形成終身鍛煉的自覺性。長期以來,我們始終積極探索學校武術特色項目課程,不斷深入學習“學、練、評”一體化體育課程理念,推動學校“五育并舉”的改革向縱深之處前行。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當時溫師院的校訓,從大學到踏入講臺,二十年的時光,彈指一揮。溫州大學老師們的教誨始終指引著我,激勵著我。在人生軌道上,我懷著初心,留下一串串堅定的足跡。又是一年寒冬臘月,我迎著冬天的風,輕嗅教育園地那一朵朵盛開的玫瑰。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