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繡山中學校長、書記林曉斌
來源: 發布時間:2022-04-08 瀏覽次數:次自1933年以來,溫州大學
高舉“光大國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幟
立足浙南大地,培養了24萬余高素質人才
為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溫州電視臺《溫州教育》欄目組特別策劃
“溫大校友風采”系列專題片《師者傳道錄》
以期展示他們在各自崗位上
勵精圖治默默奉獻的良好風范
本期一起來看
溫州市繡山中學校長、書記林曉斌。
我叫林曉斌,溫州市繡山中學校長、書記。1985-1988年我就讀于溫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入職溫州市實驗中學,從一名普通語文教師成長為溫州市名教師,2013年8月調任繡山中學主持工作,2019年獲評溫州市名校長。回望34年從教經歷,很感恩大學時植根在我心底的人文素養,讓我一輩子愛語文、愛教育。
我 的 大 學
我是1985年進入溫師院中文系就讀的,是當時師院專科的最后一屆三年制。現在回想起來,大學三年給我留下太多的美好。
首先是我們85中文1班集體凝聚力特別強,雖然我們班很多同學和我一樣,原來根本沒有考慮選擇師范院校,只是想圓一個大學夢,填報了服從志愿,被分配到溫師專。進入大學后,中文系的我們就特別多愁善感,經常以吟詩作對表達少年不得志。好在先后兩位班主任給予我們這群少男少女最大的包容與引領,讓我們通過豐富的班級活動、源源不斷的文學創作,走向對求知的渴望、對師范專業的認同。比如班主任季金香老師,現在和我們亦師亦友,特別親近。系主任袁澤仁老師經常和同學們談心,系黨支部書記錢建民老師給了我們信仰的引領,我在大三時就入了黨。
其次,溫師院當時雖為一所專科學校,但專業大咖云集,比如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有古音韻學的潘悟云、唐宋詩詞的黃世中、紅學家蔣文欽、外國文學的陶冶我、先秦文學的林維民、現代漢語馬貝加、現代文學李美溶、寫作的胡兆錚等,都是學術上了不起的人物。
也正因為學校的藏龍臥虎,在我就讀的三年間,我們見證了她升格為溫州師范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增加學院路校區的跨越式發展。
我的大學三年,給了我很大的改變。小時候的我膽子小,特別不自信。到了大學,我開始逐步離開父母的視線,在溫師院濃厚的書卷味、開放包容的人文氣息中,學習、閱讀、運動,參加和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從寢室長到班長,從校演講團團長到學生會生活部部長,我變得開朗、獨立、自信。
我 與 實 中
1988年大學畢業后,我到了溫州市實驗中學工作。按我父母的期待,既然我繼承了教育的衣缽,那就要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所以入職后我對自己的專業要求很高,教學上好勝心很強。那時都是手寫教案,每天備課到深夜。好在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老教師,比如我的師傅、嚴謹的張文元老師,一直同段的幽默的李希其老師,特別細致的胡楚平老師等,不斷給予我肯定與鼓勵。記得我懷孕近8個月的時候,還坐車好幾個小時,到永嘉上塘大會堂參加溫州市優質課比賽……很幸運,我的付出都有回報,在年輕的時候,自己專業就有了很好的發展。
同樣對于班主任工作,我也很努力、很投入。我不是一個嚴厲的班主任,但講原則;我很好勝,對學生卻很包容。我所帶的班級有班刊、有班歌、有班級集體生日,冬天翹課打雪仗,周末騎車到仰義、雪山野炊;暑假,還會在校園里組織班級夏令營、篝火晚會,等等。
在我十二年的班主任經歷中,我和孩子亦師亦友,至今感情也很好。每當現在碰到學生,我可能都記不清是哪一屆,但是我會記得他們的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樣子,因為很多家庭我不止一次地家訪過。感覺就算閉著眼睛,都可以想象以實驗中學為起點,延伸出來到一個個孩子家的大路和小巷。
我是2004年評上溫州市551人才,2005年評上市首屆教壇中堅,2007年評上市名教師。我很愛自己的語文課堂,很愛這種透過文字、語言而達成的與名家作品的相遇,那種課堂生成的師生間的心領神會。
2002年10月我開始走上行政崗位,2008年4月任溫州市實驗中學德育副校長。在何民校長的帶領下,一起策劃舉辦了實驗中學辦學思想研討會,提出了以“尊重、選擇、等待”為核心的“適性教育”,出版了《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辦學故事集,成立了學校的教育基金會,舉全市之先,推出班主任節、職業體驗課程、“你好,中學”開學課程、學生個人畫展(龍曉璇),邀請校友創作了校歌《英才出少年》,為校管弦樂團舉辦六周年專場音樂會,也作為廣場校區副校長,推出了一生一課表的嘗試,以及“成功挑戰者”等項目。
在實驗中學擔任副校長的5年,為我的行政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實驗中學當時包含廣場、繡山、南浦、二外4個校區,近6000學生,我分管德育,班主任就有130多個,每年舉行田徑運動會、藝術節等大型活動,都是巨大的挑戰,鍛煉了我的條理性、堅韌與細致;二是我是副手,協助正校長分管德育線,各個校區又設有副校長,這種集團校管理的“線塊結合”,培養了我清晰的自我定位,以及寬廣的視野、大局意識和包容心。
2012年8月,根據市局工作部署,實驗中學集團開始相對獨立辦學,二外、南浦實驗、繡山都慢慢分離出來。那一年我兼任了實驗中學黨委書記。2013年8月,市局派我到繡山中學擔任校長、書記,從此告別我工作了25年,給我了太多成長與榮耀的實驗中學。
我 與 繡 中
繡山中學原來是溫州市實驗中學繡山校區,與實驗中學分設辦學后,繡中還是面臨了巨大的挑戰的。一是榮譽清零,原來作為實驗中學的一部分,所以沒有一塊獨屬于繡中的榮譽牌;二是教師分流,公辦的逐步退回實驗,繡中需要打造自己的優質教師隊伍;三是校園設施設備陳舊,需要改造更新。
剛到繡山的兩年,我是邊看邊想邊做,梳理辦學理念、學生個人修為目標,推進課堂改進,啟動校園改造等等,讓學校有序、高效、高質。
以2015年4月繡中辦學思想研討會為分界線,我們開始以穩健、創新的態度推進學校的整體改進。比如確立“讓孩子遇見一生的伙伴”校園期待,推出以“遇見繡山”為起點的一年一部校園形象片,構建“預見學習”課程體系,啟動學科工作坊教師培養方案、改革校園三節、教師評價等等。其中還包含整理集團校的校區,撤回廣后校區、二外國際部、錦江校區,創辦濱海校區等。
現在是我在繡中工作的第九年,我很慶幸自己有一支堅不可摧的團隊,一步步讓這所學校獲得了諸如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范校、浙江省“三育人”崗位建功先進集體、浙江省教師發展學校優秀等級、溫州市民辦五星級學校、鹿城區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獎、鹿城區教育工作突出貢獻集體等,我自己也被評為溫州市第六屆名校長、溫州市三八紅旗手、省巾幗建功標兵、省春蠶獎等。
我 與 溫 大
我常常會回望自己從教的歲月,無論是做一名語文教師、班主任,還是做德育主任、副校長、校長,無論是專業追求、教育教學方式的選擇、辦學舉措的確定,34年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有著溫大三年留在我身上的烙印,那種學術的境界、人文的滋養給了我力量和勇氣。
比如九山湖畔小小的溫師院,因為有大師,一所專科學校成為了英才輩出的地方;這些年我在繡中大力度地推進教師培養,從師徒結對到學科工作坊,再到“五力研修”制,我想踐行“大學非大樓,乃有大師也”。
比如大學時每位老師對我們都很好,亦師亦友,不僅開導思想、一起運動、一起學術爭論,還給予我們那個時代特有的溫暖——常有同學到老師家過周末、蹭飯。記憶特別深刻的是我們同學常去班主任季金香老師家蹭飯,每次師公都親自下廚燒菜做飯……這種愛生如子的師者情懷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在繡中著力構建“平等的教育”,執行“一生一策”制度,構建家校共育機制,推出“校長家訪”“校長有約”等。
我很慶幸自己大學中文的學習,培養了我的語言能力,做校長需要將自己的辦學思考傳達,并讓教師和學生從內心接納,確實很需要表達和寫作能力。我每年開學典禮的致辭、中考后送給畢業生的小短文,都能觸動人心,也是基于自己大學中文的功底。
這些年,我也一直和母校有著緊密的聯系,成為溫大人文學院的兼職碩導、溫大教育學院的校長培訓實踐指導師,繡中也成為溫大研究生、本科生的實踐基地。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